5.3.1
略.
5.3.2 判断下列方阵是否可对角化:
1.
147258369
解:直接算出特征多项式可以发现方程有3个不同的实数根,于是可对角化.
2.
000100110
解:直接算出特征多项式可以发现代数重数是3,而
dim(N(λ0I3−A))一定小于3,即几何重数小于3.几何重数不等于代数重数,不可对角化.
5.3.3
直接谱分解,利用
An=XΛnX−1可得.
5.3.4-5.3.5
略.
5.3.6 利用矩阵,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极限.
1. (Lucas数)
L1=1,L2=3,Ln+2=Ln+1+Ln(n=1,2,⋯).
2.
a0=0,a1=1,an+2=21an+1+21an(n=0,1,2,⋯).
3.
a0=a1=0,a2=1,an+3=21an+2+41an+1+41an(n=0,1,2,⋯).
4.
a0=1,an+1=an+2×3n(n=0,1,2,⋯).
5.
a0=0,b0=1,an+1=an+bn,bn+1=3an+3bn(n=0,1,2,⋯).
解:
1. 显然
[Ln+2Ln+1]=[1110][Ln+1Ln].于是
[Ln+1Ln]=[1110]n−1[L2L1].
仿造例5.3.12用谱分解展开得,
Ln=e2Tλ1−λ21[λ11λ21][λ1n−1λ2n−1][1−1−λ2λ1][31]=λ1−λ23(λ1n−1−λ2n−1)−λ1λ2(λ1n−2−λ2n−2)
其中
λ1=21+5,λ2=21−5,n=1,2,⋯.
这个数列显然是发散的。
2. 显然
[an+2an+1]=[211210][an+1an].于是
[an+1an]=[211210]n[a1a0].
用谱分解展开:
an=e2T31[−1211][(−21)n1n][−1211][10]=32(1−(−2)n1)
数列极限为
32.
3. 略。
4. 显然
[an+13n+1]=[1023][an3n].即
[an3n]=[1023]n[11].谱分解后立得
an=3n,数列发散。
5. 显然
[an+1bn+1]=[1313][anbn].即
[anbn]=[1313]n[01].
用谱分解展开后立得
an=4n−1,bn=3⋅4n−1.(n≥1).数列显然也是发散的。
5.3.7
略.
5.3.8 设有谱分解A=XΛX−1,求下列矩阵的谱分解:
1.
A−1
解:显然,
A−1=XΛ−1X−1
2.
AT
解:显然,
AT=X−TΛXT
3.
[AOO2A]
解:显然,
[AOO2A]=[XX][Λ2Λ][X−1X−1]
4.
[OAAO]
解:注意到
[OInInO]=22[−InInInIn][−InOOIn][−InInInIn]22.
于是
[OAAO]=22[−XXXX][−ΛOOΛ][−XXXX]22.
5.3.9 利用特征值计算下列n阶矩阵的行列式:
1.
ab⋮bba⋱⋯⋯⋱⋱bb⋮ba
解:
显然矩阵有
n−1重特征值
a−b,由
trace(A)=na可得还有单特征值
a+(n−1)b.所以原式=
(a−b)n−1(a−b+nb).
2.1+a1b1a2b1⋮anb1a1b21+a2b2⋱⋯⋯⋱⋱anbn−1a1bn⋮an−1bn1+anbn
解:
显然矩阵有
n−1重特征值1,由
trace(A)=n+∑i=1naibi可得还有单特征值
1+∑i=1naibi.所以原式=
1+∑i=1naibi.
5.3.10 证明:
1.
n阶方阵
Jn(λ0)=λ01λ0⋱⋱1λ0只有一个特征值
λ0,其代数重数是
n,几何重数是1.
2.
分块对角矩阵
A=[Jn1(λ0)OOJn2(λ0)]只有一个特征值
λ0,其代数重数是
n1+n2,几何重数是2.
1.证明:
方阵
Jn的特征多项式为
p(λ)=(λ−λ0)n.显然只有一个特征值
λ0,代数重数为
n.
又因为
rank(λ0In−Jn(λ0))=rank(0−10⋱⋱−10)=n−1.所以其零空间维度为1,几何重数是1.
2.证明:
由(1)立得,特征多项式为
p(λ)=(λ−λ0)n1+n2.显然只有一个特征值
λ0,代数重数为
n1+n2.
设
n阶方阵
Cn=0−10⋱⋱−10,则
rank(λ0In1+n2−A)=rank([Cn1OOCn2])=n−2.所以其零空间维度为2,几何重数是2.
5.3.11 试分析秩为1的方阵何时可对角化.
秩为1的方阵
A可对角化当且仅当
trace(A)=0.
证明:
先证秩为1的方阵
A可对角化
⇒trace(A)=0.
rank(A)=1且
A可对角化
⇒N(A)的维度为
n−1,
A有一个重数是
n−1的特征值0
⇒trace(A)=0.
再证秩为1的方阵
A满足
trace(A)=0⇒A可对角化。
rank(A)=1⇒N(A)的维度为
n−1,
A有一个几何重数是
n−1的特征值0,其代数重数至少是
n−1。又因为
trace(A)=0,所以
A至少有1个非零特征值。由此可得
A有一个非零特征值,几何重数和代数重数均为1,另一个特征值是0,几何重数和代数重数都是
n−1.
⇒A可对角化。
5.3.12 设A为实二阶方阵,且det(A)<0,证明A在R上可对角化.
解:
A为实二阶方阵,且
det(A)<0⇒A有一正一负两个特征值
⇒A可对角化。
5.3.13 证明A=[IrBO−In−r]可对角化.
证明:
pA(λ)=det(λIn−A)=λIr−Ir−BOλIn−r+In−r=(λ−1)r(λ+1)n−r
这说明
A有两个特征值。
λ1=1,代数重数是
r,
λ2=−1,代数重数是
n−r。
当
λ=1时,
rank(λIn−A)=rank([O−BO2In−r])=n−r⇒几何重数为
r.
当
λ=−1时,
rank(λIn−A)=rank([−2Ir−BOO])=r⇒几何重数为
n−r.
即对所有特征值,几何重数和代数重数都相等。所以
A可对角化。
5.3.14 证明:
1. 若
A2=A,则
A可对角化.
2. 若
A2=O,且
A=O,则
A不可对角化.
3. 若
A2+A+In=O,则
A在
R上不可对角化.
1. 证明:
A2=A⇒λ1=0,λ2=1
注意到
A2−A=0⇒A(In−A)=0⇒R(In−A)⊆N(A)⇒rank(A)+rank(In−A)≤n
而
rank(A)+rank(In−A)≥rank(A+In−A)=n,
所以
rank(A)+rank(In−A)=n
设
rank(A)=r,rank(In−A)=n−r。当
λ=0时,
dim(N(A))=n−r,几何重数是
n−r,当
λ=1时,
dim(N(In−A))=r,几何重数是
r.
特征值的几何重数之和是
n,说明
A有
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,所以可对角化。
2. 证明:
A2=O⇒λ=0.显然只有一个特征值,其代数重数是
n.
而
A=O⇒rank(A)≥1⇒rank(λIn−A)≥1.即几何重数小于
n.
几何重数和代数重数不相等,
A不可对角化。
3. 证明:
A2+A+In=O⇒λ2+λ+1=0.显然方程没有实数解,所以特征值为复数
⇒A在实数域不可对角化。
5.3.15 证明或举出反例:
1. 如果
A所有的特征向量是
k[14],k=0,则
A一定有不单的特征值.
2. 如果
A所有的特征向量是
k[14],k=0,则
A一定有不可对角化.
3. 如果
A是上三角矩阵但不是对角矩阵,则
A不可对角化.
4. 如果
A是上三角矩阵但不是对角矩阵,则存在对角矩阵
D,使得
A−D不可对角化.
5. 如果
A可以被对角矩阵对角化,则
A也是对角矩阵.
1.2. 证明:
显然
A是二阶方阵,且特征向量只有一组,几何重数是1。特征值也只有一个,代数重数是2。所以
A特征值一定不单且不可对角化。
3. 不正确
设
A=[1010],是上三角矩阵但是可以对角化。
4. 证明:
不妨设
D的对角元和
A的对角元相同,则
A−D是严格上三角阵。于是
A−D的特征多项式是
λn,即只有一个特征值0,代数重数是
n。而
A不是对角矩阵,
rank(A−D)≥1,所以特征值的几何重数一定小于
n。几何重数不等于代数重数,不可对角化。
4. 证明:
显然对角矩阵的乘积和逆也是对角矩阵,所以
A=XΛX−1是对角矩阵。
5.3.16
略
5.3.17 证明,对反射矩阵Hv=In−2vvT,其中∥v∥=1,存在正交矩阵Q,使得Q−1HvQ=diag(−1,1,1,⋯,1).
证明:
Q−1HvQ=QTInQ−2QTvvTQ=In−2(QTv)(QTv)T.
可以看出若要让命题成立,只需要让
QTv=e1=10⋮0.由于
∥v∥=1,所以一定存在旋转变换
QT使
QTv=e1,而旋转变换的表示矩阵都是正交矩阵。即存在正交矩阵
Q,使得
Q−1HvQ=diag(−1,1,1,⋯,1).
5.3.18 (Householder矩阵的推广) 设M是Rn的子空间,对任意v∈Rn,存在唯一的分解v=v1+v2,其中v1∈M,v2∈M⊥.定义Rn上的变换H,使得H(v1+v2)=v1−v2.
1.证明
H是线性变换。
2. 设
H是该线性变换的表示矩阵,证明
H2=In.
3. 求
H的特征值,代数重数及特征子空间。
H能否被对角化?
4. 证明,存在矩阵
A,使得
H=In−2AAT
1. 证明是显然的,略。
2. 证明:
H(H(v1+v2))=H(v1−v2)=v1+v2.
于是
H2=In.
3.解:
注意到
Hv1=v1,Hv2=−v2.所以
H有两个特征值:
λ1=1,特征子空间是
M,代数重数是
dim(M).
λ1=−1,特征子空间是
M⊥,代数重数是
dim(M⊥).
H代数重数之和等于
n,于是
H可以对角化。
4. 证明:
注意到
Hv=(In−2AAT)v=(In−AAT)v−AATv.这意味着只要找到矩阵
A满足
(In−AAT)v=v1,AATv=v2即可。立刻联想到正交投影矩阵。
设
A是关于
M⊥的正交投影矩阵,则:
Hv=H(v1+v2)=(In−2AAT)(v1+v2)=(In−2A)(v1+v2)=v1+v2−2Av1−2Av2=v1−v2
所以存在矩阵
A,使得
H=In−2AAT
5.3.19 设A是n阶实方阵,满足A2=In,证明A在R上可对角化,并判断A是否为关于某个子空间的反射变换。
证明:
A2=In⇒λ=±1,即
λ=1对应的特征向量子空间是
N(In−A),
λ=−1对应的特征向量子空间是
N(In+A)。
rank(In−A)+rank(In+A)≥rank(In−A+In+A)=n.(1)
而
(In−A)(In+A)=(In+A)(In−A)=0⇒(In−A)⊆N(In−A)⇒rank(In−A)≤n−rank(In+A)⇒rank(In−A)+rank(In+A)≤n(2)
由(1)(2)得
rank(In−A)+rank(In+A)=n,即
dim(N(In−A))+dim(N(In+A))=n.所以
A有
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,可以对角化。
5.3.20-21
略。